展出仅7日!智永真草千字文唯一存世墨迹本,十月底日本京都「国宝」特展 |
智永,隋唐年间僧人,王羲之第七代孙。 相传,智永曾在吴江永欣寺闭门30年,临写了八百本《真草千字文》,分发给浙东各个寺庙。 而今传世的墨迹本仅存一本,据推测在唐代被带到日本,现为日本私人所藏,是中国书法史上流传千古的名迹,难得一见。 有幸两次得见智永《真草千字文》墨迹本真迹,一次是2013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“书圣王羲之”特展,还有一次是2016年在大阪市立美术馆看的“从王羲之到空海:中日书法名迹”特展。 最近,意外地在下半年即将展出的一场特展展品清单中,看到智永《真草千字文》墨迹本在列。 这是京都国立博物馆为纪念开馆120周年筹划的特展,将于十月开展。展览名字很直接,就叫“国宝”,集结约200件日本国宝级文物,分四期替换展出。 其中,智永《真草千字文》墨迹本仅展出7天。(10月31日~11月6日) 说的是墨迹一经刻石,多多少少都会失真。字形的锋芒会含混几分不说,更难以表现墨迹的墨色浓淡、润燥。 关于传世智永所书《真草千字文》,目前仅两件—— 一是上文提到的墨迹本,现存日本; 二是石刻本,北宋大观三年(1109年)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智永真迹所刻,明代时迁入西安碑林,被称为“关中本”、“陕西本”。 2016年大阪市立美术馆的“从王羲之到空海”特展中,两本《真草千字文》曾同时展出。虽说关中本也是“颇极精工,无复遗恨”的善本,但相较比对之下,墨迹本在字形、锋芒、转折的体现上,自然更胜一筹。
关中本 VS 墨迹本
真草千字文(关中本 局部)
最早这件墨迹为卷本,外有藏青色丝绸外封,内为紫檀卷轴,浅黄色纸,后被改装成册。 流传千年至今,仅开首两行毁损严重,其他都尚为完好;至于缺的部分,也已根据关中本补全,被列为日本“国宝”。 全文以草、楷并列的方式书写。楷书严谨、一丝不苟;草书字字分立,运笔精熟。至今仍是习字范本。 先来完整欣赏
▼ 智永 真草千字文 ▼ 那原本数百本墨迹去了哪里呢? 据记载,北宋的时候,宣和内府中还有七卷《真草千字文》;到了南宋就只有一件了,还是西安碑林的石刻本,其余均毁于战火。 而唯独这件保存相对完好的墨迹本,早在唐代就流传到了日本,对日本书道产生深远影响。 也有人称其为“铁臣本”,是因为它曾属于明治时期儒臣谷铁臣旧藏;后又归小川为次郎。 1989年4月,书画家启功先生在京都小川家见到了此本,认为这就是“八百本之一”——“永师真迹八百本,海东一卷逃劫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少小离家老大回。” 1912年,小川为次郎将此墨迹本进行了影印。启功在《日本影印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题跋》中写道: “日本藏《真草千字文》墨迹一本,乃唐时传去者,其笔锋墨彩,纤毫可见。证以陕刻及群玉堂刻四十二行,益见墨迹之胜。此直是永师手迹,无容置疑。多见六朝隋唐遗墨,自知其真实不虚。”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也考证认为这就是《东大寺献物账》中提到的“拓王羲之真草千字文二百三行”。 当然,关于这件墨迹本争议仍然存在,有学者认为这其实是“唐摹本”。
▼ 二玄堂 影印本 ▼
局部 |